平塘县大学生上门【威心十17〇≮8〇•784少付】20分钟安排到位063ae
(中共百年华诞)被毛泽东赞为“得力助手”的印尼归侨:战功扬名井冈山 中新社井冈山6月23日电 题:被毛泽东赞为“得力助手”的印尼归侨:战功扬名井冈山 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吴鹏泉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井冈山》家喻户晓。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指挥黄洋界保卫战的是一位印度尼西亚归侨——朱云卿。 据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颜瑾介绍,朱云卿190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1921年随叔父到印度尼西亚打工,1924年从印度尼西亚回国,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红四军成立后,他担任红四军31团团长。 1927年10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井冈山上,地势险峻、峰峦叠嶂的黄洋界是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红军在黄洋界修筑了工事防线和瞭望哨,并派兵驻守。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陈列室副主任周见美说,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趁红四军主力远在湖南之际,以四个团兵力进攻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红四军在朱云卿、何挺颖、陈毅安等指挥下,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发动民众凭险抵抗,击溃敌人的多次进攻。 “当时,红军战士与赤卫队员把茨坪军械处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抬上了黄洋界。在仅有的三发炮弹中,前两发因受潮没有打响。正当军民着急之时,最后一发炮弹腾空而起,在敌人的指挥所里炸响。”周见美说:“埋伏在各个山头上的民众都冲了出来,土枪土炮也打响了,早已准备好的煤油桶里的鞭炮也点了起来,红旗也摇了起来,敌人一看这情形,不知道红军有多少人马,误以为红军主力回到了井冈山,吓得傍晚即退出战斗。” 作为井冈山险要哨口之一,黄洋界的得失是保卫根据地和革命火种的关键所在。得知黄洋界大捷,毛泽东挥笔写下《西江月·井冈山》的著名诗篇。 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黄洋界上一战成名的朱云卿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屡立战功,先后组织、领导了龙源口大捷、围困永新城等诸多战斗。 1930年8月,朱云卿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兼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团参谋长。1930年底,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朱云卿协助毛泽东、朱德制定计划,部署部队,指挥作战,对全歼张辉瓒师,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称赞他为“得力助手”。 1931年春,朱云卿住进江西省吉安县东固医院接受治疗期间,被国民党军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1983年,朱云卿被中共中央军委列入193位对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军事人物之一,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他的赫赫战功,彪炳史册。 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江西井冈山市在黄洋界哨口上筑起纪念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相关史料。 “黄洋界保卫战是一次决定的战役,保存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追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来自湖南的红军烈士后代邓先芹一度哽咽泪下。 眼下,黄洋界景区内游客络绎不绝,井冈山上先烈们的故事正被人们缅怀。(完) 【编辑:李玉素】。
【巧用酸奶可减缓阴道炎】